作為智能建筑行業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樓宇自控的技術比較成熟、市場占有率比較穩定。與不斷變化的綜合布線、智能安防行業相比,這是一個平靜的行業。不過,在今年行業標準逐步完善、節能市場開始啟動、二線城市凸顯商機之時,昔日波瀾不驚的樓宇自控市場蕩起層層漣漪,不少企業開始了新一輪的市場競爭。
樓控標準進入制定階段
世界上最早的智能建筑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大規模地開展智能樓宇建設。國家在2000年、2003年相繼出臺了智能建筑設計、驗收規范。但是,智能建筑行業中的施工規范、系統集成規范、樓宇自控工程規范……都沒有問世。由于行業內的標準不成熟,很多工程企業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相關的技術規范。但是,業內的工程企業實力懸殊,有些經驗豐富的企業,對技術人員要求很嚴格,企業的工程質量保持在較高水平;還有一部分企業,技術實力不強,又沒有建立相應的約束機制,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質量難以得到保障,系統帶病運行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少的系統長期處于癱瘓狀態,與工程商之前宣揚的高效、節能效果形成天壤之別。智能建筑標準的缺失,導致整個行業的工程質量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今年,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專業委員會召集多位有經驗的企業代表、專家,開始編寫《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這是國內第一本關于樓宇自控設計、施工、驗收方面的規范。談及這部規范的意義時,參與《建筑設備監控系統工程技術規范》編寫工作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士表示,《規范》是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通用標準,出臺之后,能夠填補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的標準空白,使工程建設中的監理、檢測、驗收、評估等環節有法可依,進一步規范企業的行為。
節能之風盛行
從去年10月1日開始,《公共建筑節能條例》、《民用建筑節能條例》開始實施。專家指出,這些《條例》對能源審計作出了具體規定,節能改造工作逐步啟動。目前,國家已經開始采用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引導、培育節能市場。這給智能建筑企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契機。
今年,智能建筑行業中的不少企業從《民用建筑節能條例》中捕捉了潛在的商機,紛紛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開始向公共機構提供各種節能解決方案。10月,西門子與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就在朝陽區進一步推進公共建筑及其它相關產業中的節能減排工作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根據協議,西門子將對選定的政府辦公樓進行診斷、改造和升級工作,實現每年節省至少12%%的能耗目標。該項目將推進朝陽區環保產業的發展,在中國的基礎設施和建筑節能領域樹立綠色典范。
除了積極參與政府節能改造項目之外,智能建筑行業中的另外一些企業將目光放在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上,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憑借智能控制技術上的優勢,積極開發和利用太陽能等新能源。6月,他們通過與新奧光伏集成有限公司等單位展開合作,將太陽能電源發電系統與智能建筑有機集成起來。泰豪的相關人士指出,把太陽能電源發電系統集成到建筑節能整體解決方案中,利用太陽能屋頂或幕墻等方式,可直接將太陽能電能接入建筑的各種機電設備,組成了并網太陽能系統。這種并網系統能使太陽能、公共電網同時給負載供電,充分利用了太陽能電源發電系統所發的電能,又增強了供電可靠性。此外,建筑無法消耗的發電量可反饋給電網,對電網具有調峰作用。他們充分利用太陽能這種新能源,實現更大的節能目標。
搶灘二線城市
樓宇自控是控制建筑內大型機電設備的系統,往往出現在大型的公共建筑中。多年來,樓宇自控市場主要出現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較為發達的一線城市,并沒有滲透到二、三線城市。不過,這種情況在今年發生了變化。
由于經濟危機的負面影響逐步呈現出來,對外貿易、金融聯系比較密切的一線城市受其影響,經濟出現衰退的跡象,也間接影響了智能建筑行業。很多一線城市中的企業削減了自己的智能化投資金額,推遲了建筑時間。一線城市的經濟優勢在今年蕩然無存。很多智能建筑企業開始將目光瞄向中西部省份或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地區,成都、重慶、武漢等成為智能建筑企業的“新寵兒”。
|